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導制定的《智慧醫療分級評價方法及標準(2025版)》已于2025年5月正式印發,標志著我國醫療信息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階段。這一標準不僅是對2018年《電子病歷系統應用水平分評價標準(試行)》的全面升級,更是對原有"醫院信息互聯互通標準化成熟度測評"體系的整合與革新。新標準以電子病歷、智慧服務、智慧管理"三位一體"的智慧醫院建設為核心,融入了人工智能、區域協同等新技術趨勢,同時響應了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意見》等政策要求。本文將全面剖析新標準的修訂背景、核心變化、指標調整邏輯以及對醫療行業的影響,幫助各級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及相關醫療機構準確把握政策方向,順利實現從互聯互通評級向智慧醫療分級評價的過渡。
一、修訂背景與意義
1.政策驅動響應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動公醫院高質量發展的意見》,構建"智慧醫療、智慧服務、智慧管理"三位一體的智慧醫院體系。銜接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等法規,強化醫療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。
2.技術升級需求原有"電子病歷系統"標準(2018版)已無法覆蓋AI、區域協同、中醫數字化等新技術應用,新標準更名為"智慧醫療分級評價",體現從單一病歷管理向全面智慧化轉型。
二、評價體系核心變化
1.分級結構優化
8級金字塔模型(取消0級):
初級(1-3級):基礎信息化(部門內/跨部門數據交換);
中級(4-6級):全院信息共享、閉環管理、區域協同;
高級(7-8級):大健康數據整合、AI深度應用、質量持續改進。
關鍵調整:
6級新增"全流程閉環管理"和"專科病歷支持";
7-8級強調"區域醫療信息利用"和"健康信息融合"。
2.角色與項目調整
工作角色:總數12個,新增醫療質量管理(含質控、不良事件等)和電子病歷安全(含數據安全、災備體系);
業務項目:38項,新增7項(如中醫診療、專科支持),刪除冗余項,精簡后指標數從779項降至752項。
三、新增核心要求與導向
1.重點能力建設
閉環管理(22項):醫囑、檢驗、藥品等全流程監控,其中醫囑閉環為5級,其余需達6級;
區域協同:5級起需區域數據查詢(如檢驗結果互認),7級需跨機構診療信息雙向利用;
中醫中藥:新增32項要求,包括中藥處方規范、禁忌癥檢查、針灸路徑等結構化數據;
專科支持:6級需至少1個專科病歷模板,7級需≥3個專科;
人工智能:17項高階要求(7-8級),如AI輔助診療、病歷生成、數字療法。
2.安全與國產化
數據安全:5維數據質量評價(唯一性、完整性、合規性、同一性、時效性);
國產替代:4級起要求OFD格式歸檔,5級需北斗時間源+國密算法加密。
3.易用性升級
新增35項交互優化要求,如同屏顯示、顏色標記、實時提示。
四、評價方法創新
1.賦分制替代累積評分
按功能重要性分檔:關鍵功能(5分)、推薦功能(3分)、可選功能(1分);
總分需達80%且12個角色均達標,方可通過當前等級。
2."單項否決"機制
數據質量或有效應用率<80%時,相關條目得0分。
五、對醫療機構的實踐影響
1.建設重點
強化數據治理(統一字典庫、規范錄入流程);
加速國產化替代(信創適配、安全加固);
推進AI與閉環場景落地(如藥品、檢驗流程監控)。
2.分級策略
4-5級醫院:優先閉環管理、區域協同;
6級+醫院:布局專科支持、AI臨床決策。
3.產業推動
利好醫療IT企業,尤其AI質控、專科病歷、安全解決方案提供商。
結語
2025版標準以智慧化、協同化、安全可控為核心,通過分級引導醫療機構從基礎信息化向高質量智慧醫療邁進。醫院需結合自身等級目標,針對性投入數據治理、閉環流程、AI應用及國產化改造,方能在新政下實現評級躍升與服務質量雙贏。
注:文章來源于網絡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